长春二热:砥砺奋进谱华章
翻开长春二热第一卷厂志,首先看到的便是长春热电厂筹建处成立时的老照片,时间定格在1984年9月,照片上有6名工作人员。时光荏苒,岁月已经在这张照片上印下了35道年轮,3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但在企业发展建设中却是它的前世今生。
为建设与发展东北电网,繁荣长春市地区经济、集中供热、减轻污染、节约能源、提高供电供热质量,长春二热孕育而生,30余年来,二热人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以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企业为目标,凝心聚力,追求不止。
前世:应时代发展孕育而生
长春二热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背景下筹备、建设并发展起来。建设初期,由于技术、经验相对落后,筹备组面临困难重重,采用2台20万千万机组供热的城市供热电厂,在我国没有先例。老一辈的二热建设者发扬“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精神,披荆棘、斩巨浪、敢作为、勇担当。在确定设备供应商11个月后,哈尔滨汽轮机制造厂生产出20万千瓦双抽供热机组。
历经披星戴月、艰苦鏖战,1991年1月31日1号机组投产发电,12月26日2号机组投产发电,发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电力行业的强力呐喊,成为长春地区电力与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
随着长春市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用电负荷、供热负荷不断增加,公司开始扩建,3、4号机组于2005年投产发电;5号机组于2007年投产发电;6号机组于2010年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2万千瓦。
今生:应时代发展阔步前行
历史越沉淀就越清晰,公司发展也是如此,伴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公司经历了体制、机制和市场的变革,完成了由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转变。近年来,由于吉林省发电利用小时持续偏低、煤价大幅上涨、电网辅助服务调峰考核力度不断加大等原因,公司面临着残酷的现实考验,二热人铭记历史,勇于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令人荡气回肠的辉煌乐章。
公司紧紧围绕“干就干一流的事,干就干成一流”总要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启机组供热改造项目的新征程。通过对4号机组高背压改造、6号机组供热增容改造,大幅提升企业供热能力,达到现年供热量1850万吉焦,供热面积近3600万平方米,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热电联产企业,连续多年以供热品质优、供热态势稳的诚信服务,赢得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35年,弹指一挥间;35年,经历沧海桑田。
新时代赋予了长春二热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在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新征程中,二热人必将团结一致、图强奋进,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孙影)
长春三热:接续奋斗 逐梦前行
十年光阴,于浩瀚历史长河之中犹如一滴水,但对长春三热来说,是从建设投产到持续发展的难忘岁月,是勇担国企责任、顺应电力改革形势、追求质量效益的奋斗历程,是3600多个守护万家灯火与温暖、追逐光荣与梦想的不眠之夜。
拓荒,风雨兼程
作为集团公司支持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电源投资项目和公司系统首家新体制模式企业,2008年7月3日,根据国家发改委文件精神,长春三热经省公司研究并报请集团公司批准成立。建厂初期,勇敢的三热人组团队、强基础、建制度,凭借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迈出了建设北方“窗口电厂”的第一步。
2009年3月2日24时、3月13日24时,长春三热2号、1号机组相继完成168小时试运,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行,2台350兆瓦机组实现了投产首年即盈利的目标。
爬坡,奋勇拼搏
2013年12月3日15时30分,一阵汽笛响彻湛蓝的晴空,满载着燃煤的火车沿着铁路线缓缓驶进厂区,长春三热铁路专用线正式竣工通车。这一声期待许久的长鸣,标志着多年来制约企业燃煤运输的瓶颈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2014年11月21日,长春三热1、2号机组循环水余热利用项目热态启动,机组节能水平再上新台阶。
2016年9月26日,长春三热成为吉林省内电力企业中首家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17年底,长春三热成为公司系统内首批AAA级信用企业。
步入高速发展轨道的长春三热积极践行区域电网重要电源支撑点和城市供热主要热源的应有担当,倡导绿色环保理念,替代供热规划区域内采暖锅炉,减少新建大型区域性采暖锅炉房,进一步完善除尘、脱硫、脱硝、圆形煤场等环保设施建设,成为吉林省内首家投入脱硝设施的单位。
跨越,行稳致远
面对区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用电增速放缓、煤价不断攀升、环保压力日趋严峻等不利因素,长春三热精细管理苦练内功,抢抓机遇逆势而上,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17年10月19日,长春三热全面完成1、2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献礼党的十九大;2018年9月17日,长春三热率先完成液氨改尿素工程168小时试运行;2018年11月,集团公司首个80兆瓦背压式机组——长春三热3、4号机组相继投产,首个供热期内运行稳定,供热量、供热效益都有了显著提升,城市供热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十年春风化雨,十年探索积淀。长春三热将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展现新作为,建功新时代,把“干就干一流的事,干就干成一流”总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谱写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磅礴力量,以改革发展新成效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李放)
珲春厂:筑梦腾飞 汇爱三疆
珲春厂坐落于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交界的边境城市——珲春,素有“东北亚金三角璀璨明珠”的美誉。目前,企业总装机容量66万千瓦,承担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70%以上的供电任务和珲春市区1000余万平方米的冬季采暖供热任务,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缓解吉林地区的缺电局面,结束延边地区从朝鲜购电的历史,珲春厂的筹建工作带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这三国交界之地艰难起步。1983年10月,珲电第一批建设者们来到珲春,他们在茅草丛生的荒郊地,用拼搏与奋斗吹响了奋斗号角。
当时的珲春,是一座仅有一条坑洼水泥路的小城。珲电的建设者们在当地朝鲜族老乡的帮助下“架桥铺路”,遇到车辆难行的地方大家就合力用人背、用肩扛,遇到大件设备老乡们就用自家的牛马帮忙。1985年7月,在电力志愿者们和朝鲜族人民通力协作下,珲春发电厂成立了。1988年12月和1989年11月,该厂一期工程两台10万千瓦机组分别并网发电。
从此,珲春的夜亮了。一代代珲电人传承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擦亮珲电品牌,成为珲电经营与发展道路上的“光明使者”。
为积极落实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政策,改善区域电网结构。2004年8月18日,两台33万千瓦机组开工建设,总投资25.8亿元,是当时延边州最大的能源项目。2006年9月13日和2006年9月30日3、4号机组分别投产发电。至此,珲电人历经20余年的艰苦奋斗,完成了发电装备的革新换代,踏上了企业发展的新征程。
2017年11月3日和2018年10月2日,珲春厂分别完成3、4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实现了3、4号机组脱硫、脱销、除尘系统提效改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浓度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宏图大展绘新景,鲲鹏万里谱华章。一代代珲电人坚持不懈、拼搏奋斗,与祖国“同呼吸、共奋斗”,紧跟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奋勇前行。(王振国)
辽源厂: “百年辽发”与祖国同行奋进
在辽源市的东南郊,悠悠的东辽河畔,屹立着一座已有百余年历史的电厂——大唐辽源发电厂。该厂始建于1918年,一百年来,历经了日据时期、解放回归、电力工业发展、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结构调整等重大历史变迁。从解放前的千疮百孔,到建国后的日新月异,“百年辽发”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和祖国同行奋进。
解放前:饱经忧患 历尽沧桑
1918年,当时的辽源称为西安县,县保卫团团长以私人资本筹建西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22年,第一台48千瓦发电机组投产发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加快对西安地区资源的掠夺,扩大了西安发电所的容量。1945年,西安发电所装机总容量为3万千瓦,成为东北较大的发电所之一。当时,工人的劳动条件十分恶劣,上煤用人背,除灰靠人捞、马车拉,倒班住炉旁,吃的是四眼粥,穿的是更生布,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直至新中国成立,电厂回到祖国怀抱,迈进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期。
建国初期:“三小”精神 奋进图强
1952年6月,西安县改为辽源市,西安发电厂也随之更名为辽源发电厂。1953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完成生产任务,辽源厂研究制定出“小指标”,并在厂内全面推广“小指标竞赛”。随着“小指标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催生了“小布衫不干”和“小半夜学习”精神,这些都成为一代又一代辽发人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辽源厂“三小”精神闻名全国,成为电力战线的一面旗帜。全国306个兄弟单位3600多人次到该厂参观学习,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热潮。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 光耀四方
1986年开始,该厂进行二期供热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1992年机组投产后,全厂装机总容量达5.4万千瓦,年供热能力达300万吉焦。向市区集中供热后,使全市停运取暖小锅炉170台,拆除大烟囱138座,拆除居民小烟囱数以万计,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
这一时期,辽源厂在蓬勃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业绩。七十年代被吉林省政府和水电部命名为“大庆式企业”;八十年代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九十年代荣获国家能源部“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和吉林省“吉化式企业”称号。
新世纪:三次创业 责任担当
辽源厂坚持以“稳定老厂求生存、建设新厂求发展”为战略目标,开始了二次创业的征程。2001年,建设完成两台单机容量10万千瓦高温高压双抽供热机组,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供热能力。2002年,辽源厂抓住国家“上大压小”政策的绝佳机会,踏上了三次创业的新征程。从2005年2月集团公司下发文件批准正式开展扩建项目的前期工作,到2009年2月完成扩建所有任务,成为了吉林省“上大压小”项目中,第一个率先核准、第一个率先投产的项目。新建机组承担起辽源市1000多万平方米的供热任务,竞争和盈利能力得到提高。
2011年,辽源厂率先进行了脱硫旁路封堵,成为省内首家进行脱硫旁路封堵的火电厂,实现了脱硫系统与主机的同步运行。2012年,2台33万千瓦机组实现脱硫系统同步运行,年减少二氧化硫排量3360吨。2014年,完成两台机组脱硝系统改造,实现了氮氧化物的达标排放,为保护辽源的碧水蓝天作出贡献。
新时代:逐梦前行 扬帆远航
近年来,受国家去产能政策及吉林省电力增长缓慢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辽源厂生产经营形势严峻。面对种种问题和考验,辽源厂坚持深化增收节支,创新发展思路,向管理要效益,向市场要潜力,企业先后完成4号机组对外工业供汽、3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煤场扩建等项目,相继开发了南部新城、博纳雅居等直供热项目,积极承揽对外检修项目工程,拓展了企业经营发展途径,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该厂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在集团公司、省公司的要求部署下,积极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百年辽发”与祖国风雨同行,与祖国同心奋进,勇往直前的辽发人以“对标区域一流,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辽发梦”,在新时代的号角中整装启程。(毛丽敏 关世伟 钟婉月)
长山厂:50年风雨拼搏路
在吉林省中西部,美丽的查干湖畔,有一颗闪耀在科尔沁草原上的“明珠”——长山热电厂。在五十年岁月的风风雨雨中,她步履铿锵、披荆斩棘,在电力系统的史册中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1969年,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力工作者、知识青年、复转军人和地方干部,怀揣着电力发展的使命,齐聚长山,开启希望的大门,筹建前郭热电厂(长山热电厂原名)。当时条件艰苦,创业者们住的是干打垒、大板铺,吃的是高粱米、大发糕。建厂房,缺乏运输设备,他们担沙挑石,烈日下挥汗如雨;运设备,他们人拉肩扛,寒风中斗志昂扬。正是凭借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1971年3月,该厂12兆瓦燃油机组顺利投产,开启了长山厂的发展篇章。
1980年4月10日,经当时的电力工业部批准,前郭热电厂正式更名为长山热电厂。乘着改革的春风,长山厂审时度势、聚力发展,1989年,在长山热电厂成立二十周年之际,两台二十万千瓦机组相继建成投产,随着油改煤工程的完美收宫,拥有九台机组的长山热电厂一跃成为吉林省电力的龙头企业。该厂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不断开拓电力检修、维护市场,在检修20万千瓦机组的基础上,将检修领域扩充到单机30万千瓦、50万千瓦、60万千瓦、80万千瓦的各类火电机组,在电力检修市场上,这支精锐之师南征北战,创下了“蓝色军团”的美誉。
1990年初,长山厂对刚刚投产的8号、9号机组开展了“安全文明生产达标”攻坚战,全体干部职工埋头苦干,实现了地面无积灰、设备无油渍的文明标准,进一步消除“跑冒滴漏”现象,整个厂区焕然一新,该厂也被国家能源部命名为“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
2002年12月,电力企业重组,长山厂划归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管理,正式更名为大唐长山热电厂。在电力改革的浪潮中,为积极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上大压小”号召,该厂先后将小机组关停。2009年,吉林省第一台66万千瓦机组——长山厂1号机组顺利通过“168”试运,该厂也成为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主力发电厂。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长电也迎来了她50岁的生日。回首过去,一代又一代长电人敢于吃苦、甘于奉献,书写了长电发展的宏伟篇章。展望未来,长电人将按照“干就干一流的事,干就干成一流”总要求,上下一心、积极进取,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马喜涛)